在众多想要转型的本科院校中,能够入选试点,不仅是一种荣耀,也意味着实质的资金支持、政策优惠和政绩展示,因此大家都希望花落自家。
与“示范”高职建设一样,本科“试点”必然会以项目化形式展开,必然涉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程。“试点”是一种公共资源,政府是否有一套科学、合理的制度设计,来保证“试点”院校的遴选和竞争机制公正、公开、透明;在对转型结果的评估上,能否建立多维评价标准,引入企业、行业第三方评价机制,防止院校只“对上”负责,避免质量评估仅是教育内部的“自说自话;“示范”能否真正起到引领作用,对其他转型院校会有什么样的政策支持,能否激发更多院校的主动性;如何引导一批独立学院转型,政府是否也可以给予相关的支持,这些都是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的。
此外,“试点”“示范”会不会造成一种学校之间的身份差异也让人担心。“试点”院校往往在办学自主权、经费支持和招生计划等方面享有更多优惠政策,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声誉,从而争取到企业的积极配合,这在客观上使得“试点”院校在身份上和普通院校拉开了一定的距离。如何让“试点”真正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,而不至于产生一种“螺旋效应”——好的院校越来越好,普通院校始终停滞不前,这一点十分重要。“试点”的本意是要“以点带面”推进一批学校转型,如若仅仅成就了几所院校,无疑对大多数院校是一种挫败和打击。
应用型本科转型是一种理念,也是一个过程,它是渐进的、长期的,而以项目化运作开展的“试点”工作往往都有一定的时间节点,需要在短期内产生成果,两者存在一定矛盾。一方面,政府要尊重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规律,不可急于求成,忙着树典型、做榜样;另一方面,转型院校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一些文科院校为了争抢资源,扎堆开办工科专业,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。在急功近利中形成的“示范”,或者只是为“示范”而“示范”,恐怕只有政绩展示的作用,并没有更多借鉴和学习的价值。
“试点”与“示范”的有效开展,要基于政府教育管理的职能转变——简政放权,促进管办评分离,实行分类管理、分类评估。在目前政府管理理念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,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仍然过多过细、程序复杂,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。因此,倡导本科转型,政府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,明晰自身和高校之间的权力边界,让高校能够充分行使自主权,彻底释放活力,从而摆脱“千校一面”的局面。
延伸阅读: